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研咨政> 科研动态

精品课建设

发布时间:2020-08-20

在去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党校系统教学改革研讨会上,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,今年要在全国党校系统组织评选精品课,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各省市党校的热烈响应。我们体会,评选精品课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,而真正目的是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党校系统的精品课建设。本文拟就精品课建设问题谈一些意见,供大家参考。

 一、党校为什么要建设精品课    

 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、主阵地,肩负着中央赋予的培养治党治国政治家的光荣使命,而要完成好这一重任,党校就得确保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。从这个角度看,党校加强精品课建设,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。
第一,建设精品课是提高党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。
教学质量是党校安身立命的根本,党校的职责必须要通过高水平的教学来实现。也正因如此,所以各级党校长期以来都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,并采取过各种措施来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。不过整体来看,今天党校的教学水平与中央的要求以及学员的期待还有距离,教学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。为了进一步改进与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,我们认为加强精品课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抓手。

为什么要重点强调抓精品课建设呢?大书法家白蕉先生曾有一句名言,“学习的标准,就是欣赏的标准”。精品课所以称之为精品,本身就说明它是榜样,是标杆,对于其他课而言有示范性和影响力。而建设精品课,其意义不仅仅在打造出几个精品,更为重要的是,要把精品课作为龙头,在教学中倡导一种“精品”意识,形成一种氛围,一种潮流,以促进教学理念的创新,推进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的改革,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合理,更加优质高效。所以,建设精品课不仅能使一部分高质量、高水准的课出类拔萃,成为党校的特色产品、拳头产品,还能通过发挥精品课的导向作用,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,把其他课、其他教学活动都带动起来,从而不断提升党校教学的整体水平

第二,建设精品课是党校出名师出大家的重要依托。

最近一年多,党校人正在讨论如何建设“一流学府”,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,“一流学府”必须有一流的名师。的确,一所学校的地位高低,不在有多少大楼而在有多少大师。可现在的关键,是名师怎么出?过去的经验表明,名师既不能自封,也不能靠行政指定,就像作家得靠自己的作品出名,而教师也要靠自己的学术成就与讲课效果来扬名。如果不以精品课作依托,即使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“名师”,也未必都实至名归。

从党校历史上看,曾经出了很多名师,比如杨献珍、艾思奇、郭大力、何其芳等,提起他们大家有口皆碑。这些老一辈的名师不仅学问大、文章好,而且讲课也很出彩,把哲学、经济学、文学讲得让人心服口服,无论是学员还是同行,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大家津津乐道,口口相传,好课被流传,讲课的教员自然也就声名远扬了。可见,党校今天要出名师,还得把重点放在精品课建设上,要坚持依据精品课来推名师。

第三,建设精品课是推动党校系统优势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。

 全国党校作为一个系统,人才济济,藏龙卧虎,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。多年来,各级党校在教学、科研等各个方面都开展了交流与协作,特别是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,许多党校在师资、课程、教材等方面尝试资源共享,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但不可否认,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,进一步整合优化党校系统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大的空间。
建设精品课不仅可以集中打造一批好课,推出一批名师,更为重要的是,通过推广、利用这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,可以更好地发挥党校系统的能量。比如,把名师和精品课引入更多党校的课堂,一方面可以解决有的党校师资不足、讲题陈旧等现实问题,另一方面还能强化教员之间的交流学习,实现党校之间的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。借助于党校系统的资源平台,各级党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,创新办学模式,依靠党校系统内部的多校联动,形成教学的合力,大幅度提升培训效果。这样全国各级党校必将为大规模培训干部、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

二、党校精品课应“精”在何处    

党校要建设精品课,首先就得确立标准,换句话说,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课才算得上是精品课?

李瑞环同志曾经对文学艺术的精品作过一个概括,即“内行外行都称道、今人后人都叫好、国内国外有影响”。按照这样的理解,精品课是用来形容那些受到广泛赞誉、有一定社会影响力,并且能够异地共赏、异时共存的课。当然,这主要是从精品课的效果来评价的。

具体到党校而言,与普通高校和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相比,党校的教学定位、教学对象、学科布局都有其特殊性,所以党校的课是有自身特点的。正因为如此,党校的精品课也应有一套自己的标准。我们认为,要成为党校课堂上的精品,应该突出以下五个方面。

第一,坚持“党校姓党”,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。

“党校姓党”,是我们党对党校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,也是党校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。纵观党校发展的历史,无论是革命年代,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,党校事业每向前发展一步,都是以党的事业为己任,与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大局密不可分的。所以在党校讲课,首先就要坚持“党校姓党”的总原则

在课堂上坚持“党校姓党”,不仅要求教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,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,同时还要求教员践行党的思想路线,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,深刻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,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。就像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,干部学习要“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”。所以,党校教学贯彻“党校姓党”原则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领导干部的世界观、方法论问题,是要让领导干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

所谓“围绕中心,服务大局”,是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明确要求,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。党校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,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,坚持“问题导向”,不回避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。教员要通过课堂讲授,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上来,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帮助他们提高科学执政的素质和能力,更好地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

第二,要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

大家知道,对某个理论或现实问题的解读,专家和领导干部的角度往往是不一样的。比如同样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领导讲话重点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,传达精神,明确思路,布置落实。而专家讲课不仅要讲党的文件怎么说,更要讲清楚文件为什么这样说,文件背后的理论支持是什么,目的是帮助学员在理论上把中央精神弄通吃透。可见,党校教员作为专家,要讲好课就必须有学术框架。有学术框架在胸,教员也就有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坐标,面对现实中的热点难点才能如庖丁解牛,得心应手,并遵循一定的理论逻辑,追根求源找到问题的本质。否则,我们就会如老虎吃天,无处下口,这样讲起课来不仅没有章法,而且容易失之片面与肤浅

那么,学术框架从何而来呢?其实,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术框架,而学术框架只能来源于本学科的经典。经典是浓缩的智慧,凝聚了经典作家对社会、对时代的思考,蕴含其中的知识、思想和方法经过了历史的考验,被证明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。教员只有掌握了经典作家的学术框架,才能给学员提供一套分析问题的参照,这样学员才能透彻地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,并举一反三,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其他类似问题中去

当然,一堂好课仅有学术框架还不够,同时教员自己对问题还得有研究。党校学员都是来自工作一线的各级领导干部,他们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,有的本身就是相关领域的专家,有的即使不是专家,对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,到党校来学习,他们既是学员也是考官。就像有学员说的那样,教员讲课是自己的研究还是拼凑别人的观点,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浮在面上,一听就能听出来。可见,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,党校教员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要有自己的见地。若仅仅是经典作家怎么说,领导同志怎么讲,别的专家怎么看,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,那么讲课就成了传声筒,人云亦云,学员当然不会满意。

第三,要有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相互照应。

党校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见长,而理论作为实践的产物,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,因此,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党校教学的内在要求,也是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

事实上,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历史传统,大家对此不会有异议,但有两种误解要澄清。一是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“开处方”;二是认为讲专题课联系实际容易,而讲经典原著不便联系实际。我们认为,这两种看法都有待商榷。首先不可否认,“开处方”是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,但不等于联系实际就一定都得“开处方”。这些年我们不断听到学员反映,他们并不希望党校教员上课针对具体问题出点子。为什么?因为党校学员都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,有丰富的实践经验,若是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,学员并不比教员差,甚至比教员更有优势。何况具体的问题层出不穷且总在变化,如果教员今天联系这件事出点子,明天联系那件事提对策,这样不仅我们教员自己疲于奔命,而且还往往弄巧成拙,令学员无所适从。其实理论联系实际中间还有一个载体,那就是体制与政策。任何具体的事件都得依附于一定体制,也都是某些特定政策作用的结果,党校教员只要能运用理论对体制与政策进行分析,也就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样来理论联系实际,教员不仅可以扬长避短,而且还会给学员更大的启发,会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宏观思维能力。至于第二种看法,认为讲专题联系实际容易,讲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难、甚至没法联系实际,事实上,如果理论联系不了实际,只能说明对理论还没吃透。经典原著历史久远,联系实际当然不可能一一对号入座。但是,我们今天讲经典原著,不是要把经典当教条,而是着重讲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。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,“马克思主义的‘本本’是要学习的,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”。这就说明,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,既要透彻掌握理论,又要灵活运用理论,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来联系今天的实际,研究今天的问题,只有这样,才能把经典理论讲出时代意义来。即使有些课不直接分析现实,脑子里也要装着现实的问题,要有现实感。联系实际也包括联系干部的思想实际,包括联系当前思想学术领域的现状。

第四,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

在党校“一个中心、四个方面”的教学布局中,除了坚持理论基础与党性修养,同时还强调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

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浩浩荡荡,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游离于世界整体发展之外,一个局部出现的某种情况,也都可能对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、组织和管理本地区、本部门改革发展的重任,为了做好局部的工作,就必须从大局出发,及时了解世界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,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态势和动向,要站在全球战略的制高点来认识和思考问题,并根据世界发展的大势,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

显然,要满足领导干部的这种现实需要,党校教员就得首先有国际视野,追求学贯中西。否则,如果我们自己眼界不高,见识不广,看问题总局限于门前屋后,那么就不可能帮助学员拓宽视野。另一方面,从世界范围看,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,当前我们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难题有些国家也曾遇到过,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些难题,别人既有前车之鉴,也不乏有益的经验。为此,党校教员不仅要立足中国的实际,还要主动地去了解国外的实际,并通过中外对比分析,总结经验教训,这样才能为学员更好地把握国内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

至于历史参照,这不仅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,同时也是教员构筑自己学术功底的重要元素。党校教员讲课,不仅要有国际比较,还要有历史比较,要善于用历史关照现实。古人说: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。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。通过比较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历史现象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,可以寻找异同,发现规律,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位,把握处理社会事象的准则,从而鉴往知来,少走弯路

第五,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

在党校讲课,有思想是第一位的,而好的语言表达和讲课技巧也同样重要。试想,如果一堂课内容很好而教员表达不好,就像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,怎么说也是美中不足;倘若讲课既有好的内容,又配以恰当的表达方式,这样的课一定会大受学员欢迎

现实中,讲课常常会有不同的方法。比如有的采用讲授式,有的采用研讨式,有的采用案例式,还有的采用情景模拟式。这些教学方法虽各有千秋,但不管哪一种都离不开语言表达,离不开对课堂的驾驭。表达方式不一样,讲课技巧有区别,由此形成的讲课风格也往往因人而异。比如,有的擅长举例子,把讲理论与讲事情结合起来,用小事情来说明大道理,讲得绘声绘色,引人入胜。有的则善于化深为浅,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深刻的道理,从容淡定,娓娓道来,层次清晰而又不觉枯燥。还有的十分讲究节奏,很注意调节课堂气氛,常常见机而发,关键时刻来那么一段,顿时满课生香

讲课也是一门艺术,不过由于各人的审美情趣不同,讲课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,也没有固定的模式,只要能把问题讲清楚,学员爱听,一切管用的讲课方式都值得肯定。当然,如果不仅能把课讲好,还能够“自出机杼,成一家风骨”,那课堂就更有魅力了。

三、如何抓好精品课建设    

建设党校的精品课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可能靠某个教员或某个部门去独立完成,抓好这项工程需要各教学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,多管齐下,从教学管理、教学组织、教学实施等多层面做好相应的工作。

第一,要强化教学管理,进一步完善机制

一堂课要成为精品课,首先要求主讲教员必须是某领域的专家,而教员要成为专家,就必须有明确的学科分工,不然教员难有学术专长,久而久之就成了“万金油”。当前的困难是,由于党校主要采取的是专题式教学,而这些专题往往要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、热点问题来确定,所以变化快,跨度大。专题在变,教员承担的讲题也总要跟着变,这样教员东奔西突,很难进行学术积累。为了帮助教员把讲课和学术积累有机结合起来,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机制。比如,在设置研究专题时,既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,又要以学科为基础,把教员“打游击战”变为“打阵地战”。对于教学讲题的设计,也要寻找讲题与学科的结合点,突出学理性,把原来的“赤脚医生看通病”变成“各方面专家集中会诊”。实现了这“两个转变”,才能引导教员把握好学科定位,相对地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,把备课、讲课的过程变成学术积累的过程

要鼓励出精品,还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。竞争可以择优,通过引入竞争,既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,又有利于形成创先争优的氛围,那些经得起课堂检验的好课会脱颖而出,率先成为精品。为强化竞争,还必须舍得投入,加大奖励力度,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

除此之外,科学、规范的评估机制也不可或缺。从党校多年的实践来看,教学评估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的一种好形式,既可以反映教学水平,也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。教学评估要真正发挥以评促改、以改促教的作用,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,特别是对于评估指标的选择,应充分体现党校教学的定位、要求和特点,力求通过评估倡导正确的教学导向

第二,要加强教学组织,做好服务与保障

党校讲课必须以科研为基础,所以我们强调教学科研要一体化。在实践当中,教学科研一体化体现为“教学出题目,科研做文章,成果进课堂”的运行模式。要完成好这“三步走”,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组织工作。要围绕教学讲题,加大科研资助的力度,从经费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,为教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,帮助他们充电提高,积极开展社会调研,为讲好课做充分准备

为了提高科研成果进课堂的质量,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。备课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,教员作为不同的个体,有不同的思想,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表达习惯,把大家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,知识面更宽,信息量更大,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。集体备课有很多好的形式,比如教研部内的学术研讨会,跨部门的备课交流会,把校外的专家学者“请进来”开门备课等等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,不仅可为教员讲好课出谋划策,长善救失,又有利于相互促进,共同提高

第三,教员要花大力气,苦练内功。

对于讲课而言,书底子是第一位的,教员首先要多读书,善读书。古人讲: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;取法乎中,得乎其下。这就启发我们,读书就应该多读经典。经典蕴含了世界发展的普遍真理,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参照。教员只有潜下心来,原原本本地读马列经典,读本学科的经典,读历史经典,并将经典融会贯通,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,讲起课来才有底气

这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,教员要讲好课,其实还不能只埋头读书,闭门做学问。毛泽东同志讲过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要提高讲课质量,教员必须下足功夫做调研,增强对实际的了解。调研有很多途径,一方面可以通过基层挂职、社会调查等形式走出去,走到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去。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,既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,又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,把第一手的资料、鲜活的素材应用起来,讲课就会更有说服力。另一方面,还要利用党校得天独厚的学员资源,深入到学员中去,了解学员的情况,研究学员的需求,尤其要把握学员密切关注的、希望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,做到心中有数,这样才能增强讲课的针对性

讲课关键在“讲”,怎么讲虽是技巧层面的问题,但也很重要。一堂课两个多小时下来,如果教员平铺直叙,从头至尾平淡无奇,这样的课很容易成为学员的“催眠曲”。为此,教员除了设计好内容,还需要重视讲课艺术,雕琢好语言,把握好技巧。在语言表达上,应该力求深入浅出,讲通俗易懂的话,讲教员自己的话,这样即使是讲精深的道理也易于被接受。同时,还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,推动教学互动,努力增强讲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。讲课方式没有最好,只有最适合,所以教员要通过不断摸索和锤炼,博采众长而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