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,4月16日,市委党校与松州书院联合举办以“阅读新时代 书香润征程”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。来自市委党校教师和2025年春季中青班学员的十位分享者,以书为媒,围绕文化传承、历史镜鉴、改革实践等主题展开深度对话,呈现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。市委党校部分教师、2025年春季中青班全体学员参加活动,松州书院执行院长李学江作精彩点评,市委党校副校(院)长李立新作总结讲话。
文化根脉:探寻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
活动上半场聚焦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主任翟立艳副教授以《九州天下:中国文化与中国人》开篇,通过葛剑雄、许倬云等八位学界大家的多元视角,从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阐释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内在逻辑。她谈到:“在全球化浪潮中,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,既要守护文化根脉,又要推动创造性转化。”李学江院长在点评时指出:“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,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发展,真正的文化传承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。”
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刘常辉老师带来的《康熙的红票:全球化中的清朝》,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,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皇帝与汤若望、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,分享了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。他谈到:“所谓的闭关锁国并非历史全貌,清朝前期实际上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对外交流。”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对历史认知的重新思考。
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刘彤老师分享的《另一半中国史》则另辟蹊径,通过少数民族视角重构中华文明叙事。当我们习惯以“中原王朝”为主线学习历史时,这本书将目光转向了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民族、地域和文明形态。它告诉我们,中国历史不仅是“二十四史”的编年记录,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、海洋文明的碰撞与融合。她谈到:“站在草原看中原,站在西域看长安,每一次视角的转换,都是一次历史的重新发现。”刘彤老师以生动的案例说明:从匈奴、鲜卑到蒙古族、满族等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,这正是我们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。
中青班学员、林西县人民检察院魏巍分享的《翦商: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》将现场带入远古文明的探索。她谈到:“周公‘制礼作乐’的伟大意义在于,他用道德自觉取代了血腥祭祀,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。”魏巍以详实的考古发现为依据,生动还原了殷商时期的人祭文化和周朝的文明革新,引发了大家对文明起源的深刻思考。李学江院长点评道:“这本书让我们看到,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自我革新中实现升华,这种革新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。”
改革智慧: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破局之道
下半场转向改革实践与当代启示。中青班学员、市委政研室刘大晖以《风雨张居正》为题,用一幅“风雪独行图”生动展现了这位明代改革家的孤勇气概。他通过张居正传奇且悲剧的一生,深入分析了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等改革的得失成败,提出改革者既要有“谋国”的智慧,也要有“谋身”的谨慎,还要有孤勇者的勇气和决心,这对当代改革者仍具启示意义。刘大晖谈到:“人生海海,不过尔尔,我们终究要勇敢独行,希望我们历经风雨,眼里依然有光。”李学江院长在点评时寄语学员:“新时代的改革者既要传承这种孤勇精神,更要善于凝聚共识、汇聚力量。”
中青班学员、市委办公室李建华分享的《重组与突破》引发了热烈讨论,启发大家在面临“破”与“立”的抉择时,用系统性思维破解发展难题。李建华结合黄奇帆在重庆的改革实践,总结出“资源优化配置、体制机制创新”的重组要义,他谈到:“要体会‘君子不器’的内涵,以‘敢想敢干’彰显改革者的胆识魄力,以‘修齐治平’的全局思维统筹破立之道,在守正创新中突破发展瓶颈。”
中青班学员、市委组织部王树新分享的《置身事内: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》,深入解读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。他谈到:“中国的发展模式既有政府主导的优势,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,关键是要在动态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”。王树新结合“合肥模式”和“重庆经验”等典型案例,阐释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机制,并以中青班学员所在乡镇经济发展为例,分享了招商引资、产业培育等工作实践的深入思考,讲述了如何运用“政府—市场”协同机制破解发展难题。
跨界碰撞:法律、伦理与商业的思辨之光
哲学与法律的跨界讨论成为活动亮点。市委党校政法教研室李铸伦老师通过《再审洞穴奇案》,带领大家深入思考道德和生存的现实冲突、法律与伦理的动态平衡。他谈到:“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,而应该是有温度的社会调节器。我们在执法司法中要兼顾天理国法人情,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”。
中青班学员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张晓芳分享的《论语与算盘》则架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桥梁。她生动讲述了日本“企业之父”涩泽荣一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商业实践,她谈到:“‘义利合一’的理念启示我们,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。青年立身处世,小事谨慎,大事不惊,成事多在困苦日,败事多在得意时。”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师生的高度认同。
求知之道:读书治学的智慧传承
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杨晓晨副教授分享的《季羡林:读书治学写作》为活动注入了方法论思考。她谈到:“季老强调读书要‘博观约取’,既要广泛涉猎,又要精读经典;治学要‘板凳要坐十年冷’,耐得住寂寞;写作要‘言必有据’,体现严谨学风。”杨晓晨指出:“这些方法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提升同样适用,我们要培养系统思维,在阅读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”李学江院长在点评时深有感触地补充道:“读书要真正进入经典,与伟大思想对话,才能获得真知灼见。”
总结展望:让读书成为干部成长的终身课题
市委党校副校(院)长李立新在讲话中用“三个不一样”精辟总结了本次读书分享活动:地点不一样——在书香浓郁的松州书院举办,少了距离感,多了书卷气;形式不一样——师生同台、互动研讨,打破了传统授课模式;群体不一样——教师与学员思想碰撞,产生了1+1>2的效果。李立新指出,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,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,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李立新强调,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“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启发,让人滋养浩然之气”的重要讲话精神,通过读书优化知识结构,拓宽格局视野,为推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学员们纷纷表示,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书籍分享,更是一场知识盛宴、思想交流和精神接力。大家一致认为,要多读书、读好书,在书香中汲取思想力量;要勤思考、善思考,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;要活到老、学到老,让读书成为成长进步的阶梯。
审 核 | 冯玉斌 责 编 | 马云燕 供 稿 | 邓宏涛